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民族舞剧《红楼梦》出圈启示录

2024-11-29 来源:喜迪情感

饱含热泪,掌声雷动,演员次返场,观众久久不愿离去……这是民族舞剧红楼梦》演出结束后经常见到的场景。

民族舞剧《红楼梦》由江苏大剧院出品,自2021年试演以来,已走过34座国内城市,演出280余场,服务超45万名观众。有部分年轻观众甚至跟着剧团跑了20座城市,“刷”了100遍演出。今年9月,该剧首次出境新加坡演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审美带出国门。

《红楼梦》问世已经200年,改编的作品数不胜数,戏曲、话剧、电影、电视剧,包括舞剧也已有过很部。为何这部剧可以获得全国乃至海外观众的喜爱?在短视频盛行的网络时代,140分钟的民族舞剧《红楼梦》究竟有何魅力一再邀君入“梦”?

现象级舞剧诞生

今年国庆节期间,民族舞剧《红楼梦》作为“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新时代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之一,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

自2021年试演出以来,民族舞剧《红楼梦》已经演了超过三年,接近300场。所到之处几乎场场爆满、地地加演,“开票即售罄”成了常态。而将时间拨回到2020年的第一天,当时的黎星——民族舞剧《红楼梦》导演、贾宝玉扮演者正带着他当时的得意之作《大饭店》在江苏大剧院演出。正是这次演出给了江苏文投集团新的启发:是否可以将《红楼梦》这部跨越时空的文学巨著搬上舞台,以民族舞剧的形式赋予其新的生命?

江苏文投集团属下的江苏大剧院迅速行动起来。这是一个年轻的剧院,2017年8月才正式投入运营。但它又是一个非常重视创作的剧院,“剧院还没建好,我们的第一部剧就已经(创排)出来了。”江苏大剧院总经理、民族舞剧《红楼梦》出品人廖屹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部剧就是原创京剧现代戏《青衣》。2017年末,江苏大剧院又推出了原创歌剧拉贝日记》。这两部作品的成功不仅为剧院赢得了声誉,更坚定了江苏文投集团和江苏大剧院继续创作经典改编作品的决心。

在寻找下一个创作项目时,《红楼梦》这部与江苏、南京有着深厚渊源的经典作品自然浮现了出来。

《红楼梦》的创作源于清代江宁府,正是现今南京市江宁区曹雪芹生于斯、长于斯,一家三代四人担任江宁织造这一官职。在江宁的这段经历,深深影响了曹雪芹对于《红楼梦》的创作,从美食、服饰到节令、习俗,南京印记不胜枚举。

2019年,江苏大剧院举行年轻文化工作者集体投票,《红楼梦》以票数第一当选,成为剧院筹备的下一部演出IP。

“我们希望传承经典,但也想开拓创新,做出不一样的东西,看了《大饭店》后,我们决定跟有想法的年轻导演合作。”廖屹说。江苏文投集团对此寄予厚望,他们也希望黎星这样的年轻导演能够带来全新的视角和创意。

“知道这个想法后我非常兴奋,很快就进入筹备阶段。只是没有想到这个过程会如此漫长,经历了无数次打磨、无数个不眠之夜,直到2021年9月,我们才开始试演出。”黎星回忆道。

《红楼梦》是中华传统文化集大成者,人物众、场景繁复、内蕴深邃,如何用舞蹈动作展现人物丰富且变化发展的内心,改编创排难度极大。

“光一个剧本我们就做了近一年,要知道我们是一个舞剧,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廖屹表示。

“因为《红楼梦》的素材库太庞大了,如何才能用2小时说明白?何况还是舞剧。我们首先想到的切入点是章回体,它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里那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感觉。”黎星介绍道。

最终,民族舞剧《红楼梦》依托原著,采取传统章回体叙事,“入府”“幻境”“含酸”“省亲”“游园”“葬花”“元宵”“丢玉”“冲喜”“团圆”“花葬”“归彼大荒”十二舞段各有题名、各自独立又可串联成篇。

“《红楼梦》中性格各异的姑娘,让人最为印象深刻”,为此,制作团队从《红楼梦》提取出金陵十二钗这一代表元素,加以突出和演绎。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湘云醉卧……舞台上,一句句判词以灯光的形式投射,在帷幔的一开一合之间,还原原著《红楼梦》中的经典场面。

“要用当代美学去解读传统故事,才会获得当下观众的共鸣。”黎星说,“如果只是照原书里的故事重新讲一遍,意义不大,体现当代性才是最重要的。”

这也是民族舞剧《红楼梦》成为爆款、获得众年轻观众喜爱的原因。据江苏大剧院统计,民族舞剧《红楼梦》观众平均年龄在27岁。可以说,民族舞剧《红楼梦》的出圈,很大一部分来自年轻观众在社交媒体上的自发推荐。

民族舞剧《红楼梦》剧照

彰显东方美学

“被重构的《红楼梦》,以舞蹈语汇呈现在舞台上,脱胎为一个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思想精深的舞剧作品。”廖屹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他希望为中国舞蹈艺术创新探索一条全新路径,创造舞台作品与文学经典互译的一个新范本。

民族舞剧《红楼梦》在改编创排过程中尊重原著,但又没有拘泥于原著,而是以当代审美演绎年轻人心中的“新红楼”。主创团队巧妙融合了古典舞的柔美和现代舞的锐利,让抽象的情绪与意象具有更直观的视觉冲击力。如《花葬》一章,12位舞者卸去华服、披散头发,从“金钗”回归“自我”,用充满力量的现代舞姿演绎女性对压抑和束缚的控诉和反抗。

在舞台设计上,民族舞剧《红楼梦》注意虚实结合,古今融合。纵观整部舞剧,没有繁杂豪华的造景,而是巧用中式元素,将帷幕、屏风、桌椅和灯光巧妙搭配,写意地勾勒每一章回的情境,既还原了贾府的富贵奢华、大观园的花团锦簇、归彼大荒的渺茫悲凉等意境,也营造了大量留白想象空间。

民族舞剧《红楼梦》剧照

中国古典舞讲求“形神劲律”“圆流周转”,其中蕴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思想。《红楼梦》的很布景就充满了哲思,如“一生万物”“虚实相生”“盛极必衰”。譬如,十二钗追逐嬉戏的身影如镜花水月般倒影在帷幔上,所有的恬静、美好皆是幻象,唯有追光灯下宝玉孤独的身影才是实像。

在音乐上,民族舞剧《红楼梦》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以民族音乐为主基调,以西洋管弦乐创新点缀,在以往“满腔惆怅”红楼曲风基础上,加快了节奏和韵律变化,于情绪爆发处提亮“高光”、在故事推进中丰富“明暗”,细腻刻画人物或孤寂、或热烈的微妙情绪,配合民族舞蹈,打造了视听融合的中式“通感美”。西洋管弦乐与民族管弦乐的融合,增加了舞剧配乐的层次感、时尚感,在听觉上打通了民族舞剧连接世界的通道。

在服饰上,民族舞剧《红楼梦》从明清画作中找灵感,提炼“云肩”作为核心元素,融入原著的花语寓意,以“十二朵花、十二颜色”区别“十二金钗”,以“云肩如花,花似云肩”映照人物性格,破解了舞剧人物众不易分辨的难题。此外,服饰制作中还把江苏非遗文化深藏其中,采取苏绣技法表现不同花卉的颜色和姿态,将昆曲戏衣“精细雅洁”的理念融入制作,构建了别具一格的苏派红楼服饰美学。

从舞蹈、服饰、布景到音乐,民族舞剧《红楼梦》处处有巧思,幕幕有隐喻。它对经典作品的全新诠释,激发了传统文化和当下情绪的共振,让古典文学穿越时空,获得了全新的生命力。

甚至可以说,许观众对传统文化、古典名著、东方古典美学的关注,就是源于观看了民族舞剧《红楼梦》。该剧的火爆,引发了一股重读红楼热,很年轻观众也是因为这部剧,才去花时间研究《红楼梦》原著中的大量细节和隐喻。这充分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穷的生命力和独属于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文化魅力与自信。

民族舞剧《红楼梦》爆红,不仅在于导演、编剧、舞蹈、音乐、灯光等全流程的环环相扣,还在于制度创新、政府支持等全方位保障。

为此,江苏大剧院大胆起用年轻的主创团队,提出“以顶尖舞蹈家引领共创、集优秀院校舞者支撑共建”的创排思路,邀请青年舞蹈艺术家执导,集结了大量优秀的新生代舞者和创作者,并最大程度把创作主导权赋予他们。“这样充分激发出青年艺术家的创新创造活力。”民族舞剧《红楼梦》导演李超说。

民族舞剧《红楼梦》演员排练中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许薇看来,该剧成功的关键正是青年艺术家们赋予的“当代审美性”,为传世经典注入了新的活力。

敢于创新的还有合作模式——从项目制开始,低成本启动,之后逐步打造自己的团队。“别的剧都是先有团再有剧,而我们是先有剧后立团。”廖屹介绍道。民族舞剧《红楼梦》创排之初,所有演员均为外请,随着演出市场日益复苏,江苏大剧院尝试在全国剧院中第一个成立舞剧团,如今民族舞剧《红楼梦》已形成本院舞团为支撑、外请主演为辅助的运营模式。

民族舞剧《红楼梦》的成功,也意味着江苏大剧院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以经典文学题材为主要改编方向,以联合个制作方、打造生产型表演艺术中心为主要目标的原创剧目生产制作道路。

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叶飚荣表示:“作为文化工作者,挖掘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们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也是我们文化国企的担当。‘艺术生产’作为江苏文投集团重要业务板块,始终是我们打造核心竞争力、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

引领文化出海

10年前,舞剧还是演艺市场上一个小众门类,许演出难以突破10场,百场更是一个不可实现的梦想。谁能想到,10年后的今天,民族舞剧《红楼梦》演到280场,依旧开票即售罄,创造了演出市场的一个奇迹。

民族舞剧《红楼梦》的火爆出圈只是一个缩影。近10年来,中国舞剧爆发出强劲的创作活力,舞剧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呈几何式递增,已成世界奇景。

此前,《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等部现象级舞剧演出时,都呈现出一票难求的态势。

“爆款”舞剧涌现,与新一代舞蹈主创团队的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密不可分。“当下年轻一代审美能力提高,对根植于传统文化、彰显中式审美的舞剧情有独钟。”江苏省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许鹏深有感触,“这一代创作者,无论在题材选择、主题定位还是风格呈现上都做了很大的创新和尝试,音乐创作更加时尚,舞台布景也更具高级感。”

短视频的崛起,舞剧与其他文化作品的共振,也重塑了舞剧的市场形态。随着《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只此青绿》等作品的片段在网络平台亮相,上海歌舞团的朱洁静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孟庆旸等一批青年舞蹈家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而《舞蹈风暴》《披荆斩棘的哥哥》等竞演综艺节目的播出,也让一大批“90后”“00后”舞者火爆出圈。

“许舞者自带流量,个人的明星效应反哺了线下演出,也由此带来了一波又一波观演风潮。”江苏大剧院副总经理、民族舞剧《红楼梦》监制李斯思说。

中国古典美学正在当下年轻人中复兴,每一次《红楼梦》演出,都会看到年轻女孩们穿着汉服、手持团扇盛装出席。“相比以往观众纯粹接受的状态,现在的观众显示出了很强的参与意愿,台上的舞者和台下的观众打破了舞台界限,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演绎实现了共鸣。”李斯思说。

今年9月,民族舞剧《红楼梦》首次出海,在新加坡开启海外巡演;演出结束后,获得东南亚上千家媒体高度关注。廖屹表示:“这充分说明,舞剧的魅力不可替代,只要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演出。从古罗马剧场到今天,哪怕有电影、电视、手机等新媒体冲击,这一点也不会改变。”

“肢体语言是可以跨越国界的。舞蹈表演做不了一点假,也不能打一丁点折,需要演员每一次都全情投入,这种与观众时空同在的特质,让舞剧具备更强的感染力。”黎星认为。

“《红楼梦》的成功是中国审美的成功。中国舞剧的水平在近年来有显著进步,从音乐、舞蹈水平到舞美设计,我们都拥有足够的底气站在国际舞台,向世界传递中国舞蹈和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廖屹总结道。

不忘传统、敢于创新,中国舞剧走出去之路刚刚开始。(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显示全文